哲理性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哲理性散文的特点是(议论性)。
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鉴赏议论性散文,要注重从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仔细体会情理交融的艺术特点。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不是议论文。
但是,它和一般性的散文如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内涵是理,是对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散文只是它的写作笔 法。……但是,议论性散文又不是规规矩矩的议论文,它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来推理表达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来组织成文的,它的写法比较灵活自由,套用一句现成话来说,就是“形散神不散”。
还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在我看来,恰恰是最为重要的两点),那就是:1.议论性散文在说理时常常是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有时说得很委婉、含蓄。2.这种散文在说理时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
供参考。
如何写哲理性散文
一、要点概括类1、摘引文中原句作为答案。
2、选取文中重要词语语句组合成答。3、划分相关内容层次,一般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要点。
二、感想启迪类1、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2、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
3、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成语。4、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
三、词句品味类1、词语品味:A。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B。分析修辞手法,体会词语的含蓄意思。
2、句子品味:A、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去体会。
B、看句式结构(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好奇心,能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势;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C、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能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强烈。
四、句子仿写类一审修辞,二看句式,三析句间关系,四品语体色彩,五考虑要保留的词语和要替换的词语。修辞、句式、句间关系、语体色彩弄明白了,再仿写也就不难了。
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这句子的仿写。我们通过审题可以知道:1、要保留“没有……,可以有……”2、可以考虑用“大地、高山、海洋”等来替换蓝天。
3、得出答案“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澎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五、文段结构类(一)要求理解文章重要段落并且明了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类解题模式:看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位置,选择它在文中的作用类别。如果用在文章的开头,主要是:引出下文,总领全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点题、埋伏笔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如果用在文章的结尾,主要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题目),点明中心,深化文章的主旨等。
(二)概括内容:(1)记叙文全文的主要内容:抓六要素。(2)议论文的文段:抓段首句和关键句。
六、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类一定要看清楚是让你举什么样的例子,是名人的还是其他的。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七、论点的引入:1、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事物或问题所要发表的见解和主张。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2)针对现象提出问题。
再提出中心论点。(3)根据亲身经历的某个生活事例提出论点。
(4)从故事中引出问题,再提出论点(5)用某种方法提出中心论点。比如:比喻、对比等等。
论点的表达式句式: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的形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复句。2、论点的位置:A经常放在文章开头,B放在文章中间,C放在文章结尾,D 标题直接提出,E没在文章直接体现,是要读者概括的。
3、论点的类型。论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初中的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4、考试中常见题型:①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②归纳和找出文章的论点或是中心论点。
5.、明确分析论点的方法和步骤:首先要整体感知课文,采用逐段概括要点(抓住关键的词句),对文章的内容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分析:(一)注意论点的一般位置。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也就是文章要证明的观点。
文章中论点提出的位置常因作者的议论需要而定,换言之,作者为了更好的证明论点,必须周密、合理、有效的考虑论点的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1、看标题,议论文标题有时是揭示论题的,有时揭示论点的,不管是揭示论题还是揭示论点,对我们寻找论点都有帮助。
2、看开头。为文之法,开篇点题。
审察文章开头一段,抓住那些提挈全文内容的句子。3、看结尾。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常常对全文论述的内容加以归纳,有时回扣中心,有时到结尾才揭示中心。(二)审察论题。
通过阅读明确文章的论题是什么,对文章的论题还是能把握的,然后在这一论题中作者的看法、主张是什么。这样一问作者的观点就会比较明确。
(三)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议论文中作者为了能更好地阐明道理,常用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即抓住文中所运用的事实或道路论据用来证明,尤其要抓住的是作者对论据所阐述的话,这些话往往能帮助你理解。八、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1、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包括历史事实、故事、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社会中存在的现象等。②道理论据——道路论据指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自然科学原。
初中语文哲理性散文的阅读技巧
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
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初中哲理散文题型及答题方法
文四 爱是伟大的,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时间使爱永恒,爱就像美酒,时间越久就越甘醇。
这一哲理并不深奥。但怎样把它说得更形象、更生动、更感人呢?请读一读—— 时间和爱的故事 佚名 从前有一个小岛,上面住着快乐、悲哀、知识和爱,还有其他各类情感。
一天, 情感们得知小岛快要下沉了,于是,大家都准备船只,离开小岛。只有爱留了 下来,她想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过了几天,小岛真的要下沉了,爱想请人帮忙。 这时,富裕乘着一艘大船经过。
爱说:“富裕,你能带我走吗?” 富裕答道:“不,我的船上有许多金银财宝,没有你的位置。” 爱看见虚荣站在一艘华丽的小船上,说:“虚荣,帮帮我吧!” “我帮不了你,你全身都湿透了,会弄坏了我这漂亮的小船。”
悲哀过来了,爱想她求助:“悲哀,让我跟你走吧!” “哦……爱,我实在太悲哀了,想自己一个人呆一会!”悲哀答道。 快乐走过爱的身边,但是她太快乐了,竟然没有听到爱在叫她! 突然,一个声音传来:“过来!爱,我带你走。”
这是一位长者。爱大喜过望,竟忘了问他的名字。
登上陆地以后,长者独自走开了。 爱对长者感恩不尽,问另一位长者知识:“帮我的那个人是谁?” “他是时间。”
知识老人答道。 “时间?”爱问道,“为什么他要帮我?” 知识老人笑道:“因为只有时间才能理解爱有多么伟大。”
(摘自《中外期刊文萃》2001年第5期) [解读] 作者精心设置了一个特定的情境:荒凉的孤岛上,“住着快乐、悲哀、知识和爱,还有其他各类情感”。小岛快要下沉了,爱向各种人求救。
富裕表现出的是贪婪自私,虚荣表现出的是不近人情,悲哀表现出的是消极萎靡,快乐表现出的是忘乎所以。只有时间,宽厚,仁慈,博大,乐于助人,解人危困。
在这里,时间是真的代表,善的凝聚,美的化身。时间永恒,爱心伟大,时间使爱美丽,爱使时间增辉,时间和爱谱写了一曲美的旋律。
文五 一尊原价是5000元的佛像,最终仅以十分之一的价格出售,且卖主还“高兴得不得了”。这种情况竟发生在卖主未陷于贫病交迫而难以度日之时,实在令人深思—— 反弹原理 许海维 佛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永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佛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佛说:“500元足矣。”
众僧唏嘘不止:“那怎么可能!”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则得不偿失啊,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仅仅赚到这500元!” “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地问。 “让他忏悔。”
佛笑答。众僧更不解了。
佛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佛让弟子们乔装打扮了一下。
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侃价,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侃价,咬定4000元不放,亦未果回山。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0元。眼见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下去,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老板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
到第十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佛亲自下山,说要出500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竟然又反弹到了500元!当即出手,高兴之余另赠佛龛台一具。
佛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曰: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原载《年轻人》2001年第9期) [解读] 这个原本让人难以置信的结局,在作者的巧妙构思下,被演绎得合情合理。作品虽只六七百字,内涵却很丰富。
佛(智慧者的象征)的成功,正是由于他深刻地了解人性的弱点:自信心被毁,人就变得软弱可欺,不堪一击。而人的自信心大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佛依次派弟子下山与老板侃价,其目的正是为了摧毁老板的自信心。“眼见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下去,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好利”的老板怎能不忧心忡忡呢?古语云:“无欲则刚。”
欲望太强的人,必然患得患失,必然瞻前顾后,必然胆小易败。内心软弱,被人战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与其说是佛战胜了老板,倒不如说是老板自己打败了自己! 当然,故事还告诉我们,世上的财物在智慧面前都是卑贱的。智慧是无价的,它既能点石成金,也能将黄金化为粪土。
文六 当你感到了无兴趣、萎靡不振甚至痛苦不堪时,请想一想,是不是你面朝的“方向”不对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你需要把自己“走路”的方向作一个—— 180度转弯 吴静男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上坡的路和下坡的路是一条路。后来还有很多人也说这句话,但方式不同。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两个镇给失业家庭发放50美元补助,一个镇宣布为“救济金”,一个镇宣布为“保险金”。前一个镇的失业家庭觉得太少,充满了抱怨,并期待安排工作;后一个镇的失业家庭觉得从此没有后顾之忧,开始努力去争取工作。
50美元是同样。
阅读哲理性文章的技巧
让他整体阅读短文,抓住主要内容,并用一些语文性的话概括 (说白了,其实你可以告诉他你是怎么读哲理性文章的) 说明文 一、说明文顺序:总→分(分→总)、主→次、结果→原因、现象→本质 ★考点:例题:Q:……的顺序能否颠倒? A:不能。
①主次顺序②照应(前文有说到的顺序) 二、说明方法: 1、举例字:用例子(要点出是什么例子),具体生动地说明了…… 2、例数字(例数据):准确、严密地说明了……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4、下定义:准确地说明了……的特点 5、作比较:突出了……(寻找比较点) 6、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 7、例图表:使读者对被说明的事无一目了然,使文章言简意明 8、作诠释:对事物的某些特征作一番的解释 9、摹状貌:(类似于描写)比较生动形象 10、作引用(引用):更有说服力的说明了……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下定义:严密,必须概括本质特征 作诠释:不一定有本质特征 ★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形式→内容)①普遍作用②结合语境 三、分析说明文的语言:①解词 ②结合内容、结合语境(有了这个词,会怎样;去掉这个词会怎样);③“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解词: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限制。 时间:当时、至今…… 空间(位置):从上倒下、到处、正中 数量:全都、少部分、大部分…… 范围:整个、几乎 程度:比较、可算是、最 推测:大约、可能、推测 记叙文: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叙文记叙的顺序:⑴顺叙 ⑵插叙(作用):补充(文章)情节,丰富人物性格 ⑶倒叙(作用):吸引读者的兴趣,留下悬念 三、记叙文的人称:①第一人称:亲切感、真实感、心理描写 ②第二人称:比较亲切(不容易考到) ③第三人称:客观冷静地叙事,较少心里描写 四、人物心理的变化:一般变化三次 五、描写:(一)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细节(描写) (二)自然环境描写:1、定义:自然界的一切 2、作用:①提供背景和场所 ②烘托人物,渲染气氛 ③暗示人物性格 ④暗示人物心情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3、特点:①情景交融 ②抓住景物的特点 ③抓住景物的顺序 ④生动的语言描写 4、赏析环境描写:(1)特点、顺序、修辞 (2)结合文本 六、记叙文中的议论: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七、写作手法(三种文体都有的):象征、悬念、铺垫、衬托、对比、夸张、正侧面描写、先抑后扬、照应、以小见大…… ★象征:具体物来体现某种品质精神 ★以小见大:通过细微的事情表现……(文章主题、中心或是其它的东西) ★对比:不是修辞手法的一两句的对比(典型的例子:《变色龙》) ★衬托:一般是自然环境衬托人物(主要人物衬托次要人物或是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八、结构: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过渡:承上启下 OTHERS:WRITE BY MYSELF 一、整体感知:找过渡句、中心句 二、赏析(句子)①形式(比喻、排比……)②内容:句子(本身的意思)、(文章)中心 示例:(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句子的内容),体现了(文章的中心) 三、表达方式(五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四、文的语言要求:生动、具体、形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五、叙文中的描写:(题型)问:那块地方为什么要详写? 答:突出文章的内容,突出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的内容 六、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为了表现中心思想,并表现故事的时代背景 七、说明文中插入神话、传说、故事的作用是: (1)增加了文章的情趣(2)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八、说明文语言特点:严密、科学、准确性 九、说明文种类: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十、语言特点 (1)亲切、平白朴素 (2)风趣幽默 (3)充满哲理 (4)文白相间 (5)富有地方特色 (6)长短句相间 (7)生动形象,善用修辞(8)运用叠句和排比句(9)深奥(深刻)、讽刺。
散文鉴赏的步骤及分析技巧
一、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一中最适于抒写坐着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形式,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饿基本特征。
形散是指取材广泛自由;神不散是就立意而言的,即广泛地取材且只围绕一个主题。 二、散文的分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它侧重于以叙述人物和时间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如2007课标海南、宁夏卷《叶圣陶在四川》谈的是叶圣陶的事,重庆卷《告别三峡》谈的是迁移民、建大坝的事,全文都蕴藏着深厚的感情。
2、写景散文:此类散文通过描写外在的自然景物来表现作者对此地此景的喜爱之情或以时间为线索,或移步换景以空间为线索。阅读时抓住景物特点即可,如2007全国卷《海南杂忆》既有时间线索,又有空间线索,谈到了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又如上海卷阅读文(二),谈的是杭州的美景。
3、咏物散文:此类散文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作者的思想寓于形象的外物之中,是以外在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如辽宁卷《炉火》,文中的炉火象征了一种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 三、鉴赏基本步骤 1、读文意(略读) 读第一遍时,力求快速而有效的找准文意、文题、作者、文末的注释与写作时间、开头结尾等等,由这些综合信息就可大致得知文章谈的是什么。
2、读结构(略读) 第二遍时,就要有目的的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句,它们的位置一般在各段的段首或段末(当然有的也要自己概括),还要找出文中的过渡句、线索句。一般来说,反复出现在文中的句子就是。
3、读字句(精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即只要读得熟,不待解读,自然明晓其义。
当然,读时自己一定要走进作品当中。创作是作者将情感述诸笔端,鉴赏就正好相反,读者阅读散文则须披文以入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驰骋想象,展开联想,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读第三遍时就要根据题目要求,有的放矢,一个字一个字认真地读,读出字句里蕴藏的内容及情感。 四、出题思路 1、字句的赏析 一般来说,所问的语句不外乎这三种: ①对文章结构起作用的句子。
②能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 ③运用了一定修辞手法的句子。
第一种:入江苏卷《麦天》第16题:“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累人的日子。”这些叙述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首先分析这话的字面义: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再看下文,写了女人心疼男人,上文有一句“吃苦的日子到了”,由此得知是与上文相呼应,为下文做铺垫。 还有入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在本文中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由此可知: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第二种:如四川卷《焰火的变奏》17题: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做简要分析。此句在文末,应有收束全文、揭示中心的作用,由此可知: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
第三种:上一种中用到了反问句,反问句加强感情。还如江苏卷《麦天》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花,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
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的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解答如下: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这道题就要考虑包括修辞在内的各种表现手法。 在回答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时,一般要遵循这样的步骤:首先明确用了什么方法,然后说用这种手法表达起到了什么效果,最后再联系具体语句谈表达了什么内容,公式为:方法+效果+内容。
如《焰火的变奏》一题里(即上题)答案: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还有如梁遇春的《泪与笑》(我校调考)有一题是这样的: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答题时首先就要明确用了比喻,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这里就必须搞清楚“降幡”的本义及其在文中的比喻义,再联系全文就得出了答案:“本文使用了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人内心的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从上面几道题目的解答中,我们又不难发现,理解语句时,有时也要找出句中的关键词的意义。这些关键词先将其本文即词典义把握清楚,再联系整个句子及全文思想感情,如山东卷《灯火的温情》21题——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回去的灯。”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义?解答这道题时,应先把握“冷”和“荒野”的词典义,然后理解它们的语境义,最后联系上下文就可以知道:“冷”是指外部环境(人生)的艰难困苦,“荒野”指的是心境的黑暗,由此不难理解作者的观点:外部环境(人生)的艰难困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阅文章网 » 哲理性散文的分析方法,哲理性散文的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