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的真实性与应用写作的真实性有哪些
内容: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
无论文学创作还是应用写作都要求真实,杜绝虚假。不过,在真实的意义上两者所追求的却不相同,如果说文学创作要求的是艺术真实,那么应用写作则要求符合历史真实,所涉及的人与事,一定要确有其人其事,情节、数字、细节都不能虚构,否则就不能达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目的,还会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给工作造成很大的损失,还会涉及到作者的道德品质,影响其声誉,作者本人还可能因此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比如定一个计划,如果不从现实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其他条件出发,仅凭某种愿望乱提指标,这计划是不能实施的。应用文章要决解实际问题,有实用价值,绝不能离开真实确凿的现实情况,不允许浮夸与虚构,这是应用文章和普通文章、文学作品的重要区别之处。
文学作品不仅容许而且大力提倡虚构和想象。没有虚构和想象,文学作品则黯然失色,缺少光彩,这是因为文学创作是以艺术真实为基础。文学作品可以不受历史真实的束缚,它讲究的是思想、情感和心灵的真实。因而我们不能以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对待文学创作,切不可对号入座。文学写作要求作者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态度对待写作,真诚地对待生活,真诚地爱与恨,没有无病呻吟之状,不做装腔作调之态,对写作对象要真切、真实、实在。文学写作要求艺术的真实,应用文写作要求事实的真实。这样才能得到读者的信赖。
做人要有素质,一分回答一分收获。
回答完毕,请选择采纳。
中秋作文散文又真实故事800字
今天,是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有很多诗歌都是写中秋的,比如:(唐)李朴的《中秋》“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就是其中一首。
大家都知道,中秋节要吃月饼,因为月亮是圆的,所以把月饼也做成圆的。月饼有很多种味道,有莲蓉味,有叉烧味,有哈密瓜味等等很多的味道。
写人散文的名词解释
散文意境;意境是指生活图景与思想感情融合体;意生境、境生象外、意与境浑、虚实相生即虚与实,境由意生,境生象外即人境、事境与物境的常见的意境关系,人事物三者齐一即主客体的统一,意与境浑即情与景的交融,真与实、表与里、个性与共性意境的心领神会即创造与再创造。
意境又是情、理、形、神在艺术形象中的和谐。意境具有情景交融的表现、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散文的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客观物境、生活图景相交融而熔铸在作品中的能够把读者引入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它是内情与外物、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的辩证统一。
意境,语言、文化、是三者相互依存;语言既是散文的基石,又是人类交流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个静止的系统,只有被使用以后才转变为话语,要使散文的语言美必须从语音、词汇和句式三个方面的审美意境传递入手。因为构成散文的基本实体单位不同于词、词组、句子和句段等自然的语言为单位,散文则从内容、到形式,从技法、到审美,都和传统散文血脉相通。
而中国的传统文学向来有着明确的审美标准——那就是意境。意境作为中国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中一个传统的美学范畴,它是一种主客观水**融的艺术境界。
物我一体、情景兼融的艺术境界,从某种程度上说既是一种人化的物境,又是一种物化的人格。它是作者对客观世界诗意的勾勒,也是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的解读。
意境源自作者与读者灵动的内心世界,是心与心进行交流时独特的精神载体。 散文意象、意境作为一种融合主客观为一体的空灵之境是由外在世界和内在感悟构成,离开内在感受,外在世界便是一种客观实在,离开了外在世界,内在感受便失去了依附之物,由于内在感悟的私人性和不可传递性,因而,作为主客观之物的意境也具有私人性和不可交流性。
意境的交流只能通过对同一或类似的外在世界中的描述,大致确定散文交流活动的双方处在同一或类似的外在环境,然后诱发读者的感悟,以增加他对类似外在世界的领悟能力,最终实现对意境的交流。 从鉴赏角度来看,意境是一种审美感受;从写作角度来看,散文内容丰富,涉及到社会人生各个领域,而思想感情与大众、与时代、与国家是息息相通的。
这种追求是人的心灵向往之“爱”、“美”、“自由”、和真善美的思想的意境进入人的审美心灵状态,并对个人的文化品格、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有所取舍,形成一种独特风格,温和与优雅、节奏舒缓、信笔信腕、任心而谈,使人文意蕴丰富、语言形象生动、心境自然灵动、意境深远悠长和谐、舒卷自如地抒发个人思感,并提升人格、陶冶情操,也最能考察一个人体验、感悟、鉴赏的程度和水平;作者凭借精巧的谋篇布局,巧妙的措辞选景,手法与技巧,以及意境的生成,形成了象诗一样的跳跃、灵动、飘忽的节奏,来渲染气氛,创造出意境。 笔者看过大量的好心情的散文发现:情感穿透力、文化穿透力、思想穿透力才是“散文”生命力的源泉。
在散文中,多数作者能将情感的本质,表现为情感之真、情感之善。这正是对个体生命的俯仰低昂,正是悲悯沧桑的人间情怀,才使得散文意境在主客观的水**融中,获得了纯美的精神向度。
意境是散文的艺术表现形态,是作者内情与外境融洽而产生的艺术境界。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其意境的建构需要结合外在的语言因素,贯穿全文的情感以及形象生动的意象。
接受美学将读者置于审美过程中的主要参与因素,意境的形成依赖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结合各种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段,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使作品委婉深切、谨严细致、真醇朴实、意境深邃,颇其审美意义。
从另外这个角度考察好心情散文的得失,清醒地看到,有的散文作品,思想感情干瘪,技巧平庸无奇,创造不出美的意境,没有新的启示;或者格调轻浮,索然寡味,缺乏感人的力量;或者囿于成法,生搬硬套,令人生厌;或者堆砌浮词艳句,情浅意薄,过目即忘。这些问题主要的并不在于散文如何精心地创造意境的具体方法和艺术技巧,而恰恰在于被人们所常常疏忽的对散文意境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理论的认识上。
我们不难发现散文的成败,其实与题材无关、与概念无关。有无意境,才是判断其文学性、判断其艺术价值的关键。
试图解决某些难点,探索某些盲点。诊断其审美范式及其影响,窥探作者的精神文化心理与时代精神状态。
笔者认为一方面;散文是咏物抒情的短篇文章,意境深远,文词优美,以形象感人,用**动人,取材灵活,手法多变,语言精炼,散文这枝鲜花,精粹警策的,玲珑剔透的,情真意切的,使人读后感到醇厚香甜而历久难忘的为数不多。散文的情感、意境、哲思、语言以及形散神聚的整体形象,为我们把握散文的美提供了多方位的视角。
于是,我们有理由来关心和呼吁,从而让作者比较准确地描述,独特的审美规范,即一种把叙述性、知识性、哲理性与情趣相统一的审美范式。让散文象诗那样有意境美,让散文这枝鲜花开得更加多姿多彩。
另一方面;意境是散文美的灵魂,散文作品意境浓郁、思想深邃、情感真挚,是人审美素质培养最好的。
散文的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⑵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邃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阅文章网 » 散文的真实与想象的真实,文学创作的真实性与应用写作的真实性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