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叔同的《春游》是什么意思
释义:春风吹过脸面就好像薄纱拂面,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在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自然,阳春三月,风和日暖,信步城外,看杨柳依依,野花灿烂,身心不由得清爽而浪漫。
人归去,是在夕阳西下后。拓展资料:《春游》是由李叔同创作的,我国近代最早的一首三部合唱曲。
〖春游〗---李叔同演唱 李谷一(老黑胶唱片 秋水伊人)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装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一九一三年五月,李叔同在浙江一师任教,又以浙师校友会的名义编印了《白阳》杂志。此属综合性刊物,音乐占了较大的比重。
杂志重新发表了他为《音乐小杂志》写的序文。李叔同以五线谱发表了三声部合唱曲《春游》,《春游》是中国近代音乐运用西洋作曲方法写成的第一部合唱作品。
1993年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李谷一,1961年成名,中国著名歌唱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其中四十多首歌曲在海内外广泛流传,如《知音》、《乡恋》、《擦掉吧,伤心的泪》、《我的小路》等。1986年她创建中国轻音乐团并担任团长。
1988年她被美国传记协会列入《世界杰出人物录》。1996年她获美国ABI协会颁发的“世界艺术家成就奖”。
李叔同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中国僧俗两界闻名于世弘一法师,在近代文艺领域里无不涉足,诗词歌赋音律、金石篆刻书艺、丹青文学戏剧皆早具才名。
而他在皈依佛门之后,一洗铅华,笃志苦行,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他被佛教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传奇的一生为我国近代文化、艺术、教育、宗教领域里贡献了十三个第一,堪称卓越的文艺先驱,他爱国的抱负和义举更贯穿于一生。李叔同是中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
接受了欧洲音乐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欧洲歌曲的现成曲调拿来,由他自己填写了新词。这些歌曾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
曲调带着强烈的外来色彩,歌词带着浓重的旧体诗词的韵调,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歌。李叔同用这样的歌完成了启蒙者的历史任务。
李叔同不仅是中国“学堂乐歌”最为杰出的作者,而且较早注意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学堂乐歌的题材。他于1905年编印出版的供学校教学用的《国学唱歌集》,即从《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调,连同两首昆曲的译谱合集而成的。
其中的《祖国歌》,还是当时为数较少、以中国民间曲调来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不久他东渡日本,学习西方音乐、美术、戏剧理论,主攻钢琴。
曾创办中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发表了《我的国》、《隋堤柳》等怀国忧民的乐歌。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
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
2.李叔同春游翻译成白话文,不要赏析
春风吹面薄于纱, 春人妆束淡于画。
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
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我来说下大意,具体语言还需你自己组织。
春风像薄纱一样吹拂面部,春天里的人儿淡淡的妆束像融入春天这幅画卷,只见游春的人在这自然的画卷中行走,万花飞舞,簇拥着春天里的人儿纷纷落下。梨花淡白菜花金黄,柳花拖垂于地芥花散发清香,黄莺开始鸣叫,田间的人儿都回家去了。透过娇艳的花儿几声钟响缓缓送走夕阳。
3.李叔同送别诗意
《送别》是弘一法师出家前所作送别歌 《送别》 弘一法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祖籍浙江·平湖),1942年九月初四圆寂于泉州。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 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同时,他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 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
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佛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佛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讽刺的意味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画作实在为一种发泄,是入世的,并未超然。
比之他们,弘 一逃禅来得彻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要为律宗的即修为佛而献身,是一名纯粹的佛教大家。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
奥德威是“奥德威艺人团”的领导人,曾写过不少艺人歌曲。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
而李叔同作于1914年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骊歌中的不二经典。
沈心工也曾根据《梦见家和母亲》写过一首《昨夜梦》,但最终没有抵得过李叔同《送别》的光芒。由于这首诗无上的艺术成就,所以在很多地方都对它有所引用。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 去,萋萋满别情。”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 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 “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
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现有的资料,还 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 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
整首歌 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
所 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4.春游曲的诗意
长孙皇后(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小字观音婢。13岁嫁李世民,武德末年,她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她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后册封为皇后。少好读书,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论著驳东汉明德马后,采择“古夫人善事”,撰《女则要录》,丹青与张妙净、朱淑真、管道升等诸位女书法家并称。
长孙皇后,有玄武门之胆识果断,驳马皇后之自信从容,赏谢道韫之出众风流,善借古喻今之聪慧睿智,在郭先生眼里竟成连首诗都不会写的呆守礼制的木偶人。宋朝以朱熹为首的儒家思想将社会和君主对女子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做了重大变革,将他们所认为的贤人圣人,木偶化,泥塑化,抽离真实的血肉,按自己希望的形象用泥糊起来,放在香烟缭绕的殿堂里供奉。长孙皇后作为他们所推崇的后世典范,也被塑造成无欲无求,无情无爱的木偶人,《女则》也别误解成与《女诫》一般宣传三从四德的封建毒物了,“贤后”更是成了“苦情女”的代名词。大唐风气,胡汉交融,民族大融合时代,张扬个性、袒露着酥胸的大唐美女们岂是后世裹了脚的病小姐可比的?这样真挚坦诚的感情,比后世迂腐虚伪的风气要何止健康百倍!
其实恰恰通过这首诗,我们才得以了解到长孙皇后作为一个女人,也有娇艳妩媚的一面的,她同样是有笑有歌有情有欲,志得意满、踌躇洒脱的女人。
《春游曲》婉转、清亮地唱响了唐朝女性的最初声音。作为七律,它似有失粘的瑕疵,但反过来说,也可以理解为形式上自由——格律尚未最终定型,一切都是那么的无拘无束,充满了萌动时的盎然生机。也幸好有这样一首诗,能将我们带回贞观年间,充分了解到长孙皇后真实而又可爱可亲的另一面。
5.李叔同的《春游》第一句春风吹面薄于纱的拼音
“春风吹面薄于纱”的拼音为【chūn fēng chuī miàn bó yú shā】。
拓展资料
“春风吹面薄于纱”此句乃出自于李叔同的诗《春游》,全诗如下: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如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这首诗的意思为春风像薄纱一样吹拂面部,春天里的人儿淡淡的妆束像融入春天这幅画卷,只见游春的人在这自然的画卷中行走,万花飞舞,簇拥着春天里的人儿纷纷落下。梨花淡白菜花金黄,柳花拖垂于地芥花散发清香,黄莺开始鸣叫,田间的人儿都回家去了。透过娇艳的花儿几声钟响缓缓送走夕阳。
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好一幅淡之图。中国的水墨画深得淡之美的意趣,在一张玉版宣纸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却给你留下的想像空间。
这声情并茂、韵味十足的诗句便是我国近代第一部合唱作品《春游》的歌词,又用自然流畅的曲调,抒情优美的旋律,十分工整的曲式结构,科学的和声,把歌词的意境塑造到充分、完美,因此是我国近代音乐中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典范作品。 读歌词,唱歌曲,想弘一,能让你从《春游》中得到启示: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6.《送别》李叔同 诗意
—— 李叔同《送别》
会唱歌的中国人,多数都会唱李叔 同这首《送别》。 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李 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 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所 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 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 重大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开设音乐 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 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 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 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来填 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 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特点:一是用 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 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 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 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 词的一个基本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 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李白《送友 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 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 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 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 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 壶。”(《芙蓉楼送辛渐》)都是送别 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至于白居易的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 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 孙去,萋萋满别情。”与李叔同的《送 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 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 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 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 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 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的离 别“集体无意识”。所以,《送别》也就 成为中国人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 个朋友而写的,是实有其人。但耐人寻 味的是,根据目前的材料,还看不出李 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 我看来,《送别》并不是为具体的友人 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 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 景”,写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具象情 景;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 涯的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 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 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 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 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 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 概言之,《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 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友, 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 《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 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阅文章网 » 春游李叔同诗意简短(李叔同的《春游》是什么意思)